在余承东于发布会上高声宣布“途灵龙行”和“巨鲸电池”之际,这些名字意外地在汽车行业内点燃了一场“文化较量”的火花。随后,理想汽车高管的隐晦言论更是将华为的《山海经》命名风格推至众人瞩目的焦点——这场竞争,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的层面。
从字母组合到神话传说: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博弈
德系汽车三强——奔驰、宝马、奥迪一直沿用的字母+数字命名模式,例如A4、7系等,虽简洁易记,却略显冷漠。国产车早期也效仿此法,魏牌VV7、坦克300便是例证。然而,随着比亚迪“王朝”系列、奇瑞“鲲鹏”等中文名称的成功,显示中文名称更能触动人们的深层情感。
技术名称为品牌开辟新战场
华为所采用的如“星河通信”和“途灵龙行”等名称,每一个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话世界的窗户。这种策略不仅富有诗意,更蕴含着深远的策略:在电动车技术日益同质化的今天,谁能利用文化符号抓住消费者的心,谁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理想汽车的北欧神话元素,如“雷神之锤大灯”设计,同样是在争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。
文化自信映射产业升级的转型之痛
字母命名如同标准答案,稳定但缺乏创意;而中文名称则如同自由作文,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。这场争论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“遵循他人规则”到“制定自己规则”的艰难转变。正如手机行业从“参数竞争”过渡到“体验创新”,汽车行业中的文化影响力之争才刚刚揭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