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
王维(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(语出《维摩诘经》),号摩诘居士,河东蒲州(今山西永济)人,唐朝著名诗人。王维祖籍山西祁县,为中古盛门太原王氏之后。其祖父王胄任协律郎,父亲王处廉任汾州司马,因任职而迁居蒲县,到王维时,才筑居于京兆蓝田县辋川。从王维祖父王胄任协律郎来看,其家传音乐水平极高(协律郎肯定是当时最精通音律之人),这也是王维有极高音乐素养的家学根源。
王维自幼聪颖,精通音律,能诗善画,表现出超凡的艺术天分。大概在弱冠前后,他离开家乡,游学于长安、洛阳间。独特的才华使他迅速赢得了权贵们的赏识和欢迎,“尤为岐王之所眷重”,所以,他经常出入于王公、驸马、权贵之门,甚至当时的玉真公主(唐玄宗胞妹)都看重并荐举他。
王维游学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为考进士而积累声誉和人脉,因为进士考取率太低了,几千考生仅录取二三十人,竞争非常激烈。当然,王维才华横溢,声名鹊起,中进士也就是必然的了。大约在开元九年(721年),王维考中进士(有资料记载王维是“状元及第”),授太乐丞。这是一个太常寺太乐署的下属官员,从八品下,负责祭祀奏乐。应该说,这个职位基本符合王维的才性,毕竟进士之中精通音律者太少了。
但王维很快便被贬为“济州司仓参军”,成为卑微的仓库管理员。贬官原因是“伶人舞黄师子”。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看的,可王维却私自演了(据说是演给岐王看),当然被贬。等待王维的,是四年落魄的济州生涯。
自入长安游学至此,可看作是王维生平的第一阶段。这个阶段的王维,心怀建功立业的梦想,才气勃发,积极进取。这年纪,谁还不想飞黄腾达呢?他自己也说:“少年识事浅,强学干名利。”对于看不惯的纨绔子弟,他也敢于抨击:“翩翩繁华子,多出金张门。”“城中相识尽繁华,日夜经过赵李家。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。”在鄙视“繁华子”的同时,也保留着“贫贱江头自浣纱”的清醒。
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借助于宰相张九龄的引援,王维终于得以返京,任右拾遗,正八品,“张九龄执政,擢(王维)右拾遗”。张九龄是开元名相,为“开元之治”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,他用人以直,反对阿私,所以,像王维这样有才华的人能得到擢拔,而且很快便升任监察御史。可是,开明的张九龄却受到了朋党阿私的奸相李林甫的排挤,被外放为荆州都督府长史。张九龄罢相是开元政治的分水岭,“自是朝廷之士,皆容身保位,无复直言”,清明的开元政治基本结束了。在这种情形下,作为张九龄提拔之人,王维的政治处境又归于进退维艰了。
此后不久,王维获得了一次出塞的机会,这是诗书丝竹浸染下的王维从未有过的体验;这一体验,让他和辉煌丝路有了亲密接触,大大拓展了创作视野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三月,河西节度副大使(府驻武威)崔希逸与吐蕃作战获胜,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河西宣慰。他从长安出发,走著名的萧关道,沿泾河流域,经平凉、萧关(今固原市)、海原,再沿清水河,在中卫渡黄河,然后西进,到达武威。空旷、苍凉而雄浑的边地风光,让手不持兵、富贵优游的王维大开眼界,因之而创作了不少著名的边塞诗篇,这和他盛称于世的恬静安宁、一尘不染的山水田园诗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最典型的如《使至塞上》: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显然,王维经萧关而到达黄河边。在他眼中,黄河就是边塞(司马迁有“因河为塞”的记载)。他要去的地方,是“属国过居延”。其实这只是泛指,因为汉代的居延属国在今额济纳旗,距离王维的目的地武威尚有千里之遥。理性来说,拥有“大漠孤烟、长河落日”之景色的,黄河上不止一处,但典型则莫过于中卫沙坡头。而且,结合王维所行路线,最可能的,也就是黄河沙坡头段。
这里是黄河出黑山峡、到达西套平原的第一站,河道开始变宽,河湾开始增多,尤其是河道与沙漠的相偎相依,造就了黄河流域最为奇绝的景观。可以想象,当王维孤立于空旷的沙漠地带,凝视着沙河偎依中苍凉落照时,他该是何等激动和惊心!他那惊艳的诗才便喷涌而出,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诗句便凿空出世。毫无疑问,只有这诗句,才是这景色最天然的注脚和诠释!如果我们站在沙坡远望黄河,其景色之壮美难以言说时,只有吟出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我们才会豁然开朗,畅然释怀,就是这个道理。如今,在沙坡头景区最高处,矗立着刻有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诗句的巨石,这是沙坡头最有底蕴的名片,也是王维给丝绸之路的珍贵馈赠。
王维此行,还有不少精彩的边塞诗,如《陇头吟》:
陇头明月迥临关,陇上行人夜吹笛。
关西老将不胜愁,驻马听之双泪流。
身经大小百余战,麾下偏裨万户侯。
苏武才为典属国,节旄空尽海西头。
陇山即六盘山,是王维路线上的必经之处;苏武牧羊之地,虽然尚有争议,但在武威、民勤一带,确实留下许多苏武牧羊的故事和地名。行经陇上的王维,必然会注目山河、沉思历史,其诗歌中必然会有映射。
再如其《陇西行》:
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。
都护军书至,匈奴围酒泉。
关山正飞雪,烽火断无烟。
在河西,王维大概滞留半年时间,崔希逸引用王维为节度府判官。假如王维能更长久地任职于河西,那他可能会留下更为丰富的边塞诗,他或许会成为一名著名的边塞诗人。但历史确实没有如果的逻辑,崔希逸很快病卒,王维也只好返回长安。可长安的世界已物是人非,李林甫专权,王维境遇堪忧。于是,他收敛行迹,隐居于终南山,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。显然,王维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折,加之受全家礼佛的影响,他功名进取之心日减,隐居之志益坚。而这,又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他山水田园诗的事业,他终究还是成了山水田园诗人。所以,河西行之后,也是王维生涯的转折点。
天宝年间(742年—756年),杨国忠专权,朝政日非,王维先后曾任库部、吏部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他可能已经在圆滑处世了,至少难见他有明显作为,如他自言:“晚年惟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”与此相对的,是他又在蓝田县南山中购置、营建了辋川别业。这是一处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,其间有华子岗、文杏馆、鹿柴、竹里馆、白石滩、辛夷坞等众多景点,山水相依,竹石并茂,幽深安逸。王维的确是找到了一处最符合他心性的理想之地,于是,中国诗史上的名句便成群结队而来:
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。
“湖上一回首,青山卷白云”。
“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”。
“忍别青山去,其如绿水何”。
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。
如果再加上他隐居嵩山、终南山等时的诗句,如:
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。
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。
“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”。
“声喧乱石中,色静深松里” 。
“荒城临古渡,落日满秋山”。
其景不言情而情自显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风貌,确实代表了中国艺术最根本的特点,后世称之“诗佛”,可谓精准传神。如果仅就这一点而言,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,王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诗人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王维曾经有过短期身陷叛军、被迫任伪职的经历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王维被“责授”太子中允。王维是幸运的,因为当时任伪职的三百余人,或被杀,或被赐自尽,或杖责,或流放,幸好王维旧有人脉,有贵人(崔圆)之助,得以重新委任官职。此后,他历任太子中庶子、中书舍人、给事中、尚书右丞等职,都时间很短,不久便病卒。
王维留给后世的诗学遗产极为丰厚。仅以名诗而言,其脍炙人口者,我们随手可举,如:
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” 。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
“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”。
“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”。
其与陇右山河密切者,尚有《渭城曲》: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这是王维自创谱曲的诗乐结合的典范,当时即广为传唱,且演化为著名的《阳关三叠》;而以“渭城”题名,正反映了汉唐时期渭河流域在政治文化上的重大影响。汉唐定都关中,关中地区虽然属于黄河流域,但其实主要是受泾河、渭河的哺育,可以说,是泾河、渭河滋养了汉唐文化,渭河就是一条流淌的诗河,《渭城曲》便是这条诗河的代言诗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张安化
往期精彩内容
原标题:《黄河清风·丝路人物史话|王维: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