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一浮先生,中国国学大师、一代儒宗,一生著述宏富,有“儒释哲一代宗师”之称;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“我国当代理学大师”;他是引进马克思《资本论》的中华第一人;是当时期无可比肩的诗人和书法家。同时,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读完《四库全书》的人。他虽然过的是隐士的生活,名声却远扬四方,蒋介石、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陈毅等人均曾宴请他,并与之深谈;李叔同以他为友,丰子恺以他为师,梁漱溟称他为“千年国粹,一代儒宗。”
马一浮老先生不仅非常有学问,而且一生淡然豁达,他一生有好多不幸,他11岁丧母,19岁丧父,20岁丧妻,期间,二姐、三姐又相继早逝,他无儿无女,病危时在床边枕上,以欹斜笔迹,费力地写下最后一首诗《拟告别诸亲友》:
乘化吾安适,虚空任所之。
形神随聚散,视听总希夷。
沤灭全归海,花开正满枝。
临崖挥手罢,落日下崦嵫。
这首诗自始自终都充满着一种乐观的情绪,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、人生观、生死观。全诗意境旷达、洒脱,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生与死的必然,和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彻底了悟。只有马一浮这样的哲人才有如此博大、恢宏的胸怀,能理智、冷静、从容地去面对生死。
周山小编今天要说的是马老这首临别诗的最后两个字,崦嵫到底是什么意思?
相传,崦嵫山为神话中日所没入之名山,比较认可的是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市西南。齐寿山,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东南60里处,海拔1951米,是西汉水之源头,长江、黄河之分水岭。有"齐寿山不大不小,压着三江河垴"之美誉。
不过《山海经》记载崦嵫山在鸟鼠山以西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记载: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,为西方第四列山系之最后一山。郭璞注:"日没所入之山也。"
《山海经》原经文如下:
“(鸟鼠同穴山)西南三百六十里,曰崦嵫之山。其上多丹木,其叶如谷,其实大如瓜,赤符而黑理,食之已瘅,可以御火。其阳多龟,其阴多玉。苕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海,其中多砥砺。有兽焉,其状马身而鸟翼,人面蛇尾,是好举人,名曰孰湖。有鸟焉,其状如鸮而人面,蜼身犬尾,其名自号也,见则其邑大旱。”
展开全文
通过比较分析,发现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大黄山即《山海经》的大荒之山,而其旧称焉支山,即崦嵫山。
“望崦嵫而勿迫,恐鹈鹕之先鸣”来源于屈原 《离骚》:"吾令羲和弭节兮,望崦嵫而勿迫"。这两句的意思是:青春转瞬即逝,时不我待,我们应该发愤图强,即“抓紧时光,及时努力”之意。崦嵫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太阳落入的山。
当然,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高加索山的。
被译为马身人面鸟翼的高加索牧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